沪上名校长不少,但真正称得上“先行者”的传奇校长并不多,程红兵校长算得上其中之一
浦东新区教育局前副局长,建平中学前校长;
南下深圳短短几年办出一所抢破头也要进的学校;
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
在这些实打实的办学成绩之外,程校长的“先行者”更体现在其几十载如一日对未来教育的思索。
教育最大的困境莫过于我们都知道要“为未来而教”,但教育学科却被称为滞后的学科,不管是教授的内容、方式、思维还是目标,总是落后时代半拍。
在未来60%工作可能会被AI取代的情况下,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未来教育早就成为了必选项。只不过在实践中既要能保证未来教育的创新性,又能兼顾升学的实用性,并不容易。
为啃下这根能造福无数人的硬骨头,打造一所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示范校,已过耳顺之年的程校长决定重新出山,回到上海办学。
他带领团队潜心筹划2年之久,从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和在哪教等4个“未来教育”核心维度入手,精心打造了一所大家期待的收官之作——上海金瑞学校。
这些创新和变革具体怎么实现呢?上哪学专访了程校长,一探究竟。
1
“为未来而教”之教什么?
——兼顾创新和升学和立体式课程
“面对未来,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核心素养,而培养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改革。”
听过几千堂课的程校长发现,以往多数课堂就是老师带着孩子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若教学目标不发生根本变化,哪怕形式再多元,如采用项目制教学、启发式提问等等,课程变革性仍不强。然而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答案,也要打开孩子的想象、思维、格局和胸怀。
办学校就像规划一座城市一样,越专业的人才能画出越细致的图纸,也才越能保证落地实践的细致和深入。
金瑞学校独树一帜的课程图谱,凝聚了已过耳顺之年的程校长几十年对于课程创新思考和实践的精华,由上至下地将课程内容、学科设置和三大实施形式进行了结构性的变革,画出了一张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和学生课程个性化三位一体、纵横交织的课程图谱。
创新之所以这么难,在于并不是毫无根据盲目地变化,而是要既能研究透彻已有课程的优劣势,还要平衡课程培养目标与未来世界所需能力的匹配度,才能建构出一个不固守成规又能落地的课程。
(自然博物馆感受自然学科)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课程的学术扎实度,学科知识点的层层递进都是必须落实的精华,以此保证学生知识的扎实度和升学上的优势。此外,孩子们未来能成为在不同文化空间的世界里自由穿梭的世界公民,首先源自国家课程中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这种身份认同是脚下的根。
“教育没有中西之分,未来学校一定得超越中西。”
在国家课程之外,金瑞还设立了高选择性的学校课程和学生课程,通过跨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制课程,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弥补统一课程在思维和创新上的弱势,同时还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建构课程,实现“一生一课表”的个性化课程,激活孩子超越中西的思维力。
“世界是金瑞学生的教科书,未来是金瑞学生的考试卷。”程校长说起未来的课程眼睛都是光:
“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人类文明财富且适合于学生学习的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我们用两年多时间做了极为细致的对比研究,设计了一套文理兼备、小初高全覆盖的跨(超)学科课程,让学生积极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文明对话,与大师对话,与未来对话,最终把学生打开,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把学生的胸怀打开,把学生的格局打开,把学生的境界提升。”
更令人赞叹的是学校K12课程的连贯性。
众所周知,一贯制学校最大挑战莫过于小初高三阶段的衔接,若没有内在逻辑牵引搭建出来的课程梯度,学生或者吃不饱没动力,或者难度过高丧失信心。
为此,在学术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之外,学校深入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从本质的教育规律出发,在每个阶段设立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呈现方式有梯队、合时宜引领孩子思维一步步进阶成长,不拔苗助长,又让孩子感觉到有新意,有乐趣。
比如“想象与思维”课程,小学叫创意绘画,以绘画为主表达创意;初中叫创意写作,以文字为主描述创意;高中叫创意建模,以建模为主表现创意,层层递进。再比如小学的儿童哲学,培养天问的思维习惯;初中的形式逻辑,以养成规范的逻辑思维;高中的批判思维,造就创新的审辩思维。
2
“为未来而教”之谁来教?
——神仙级别的老师和专家顾问
“老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学生思维的引领者,课程设计得再完美,若没有好老师,就跟开饭店一样,哪怕进口了无数漂漂亮亮、价值极高的珍品,却没有一流厨师能做出营养丰盛,能端上桌子的菜,也是白搭。”
程校长不仅是特级校长,也是特级老师,常年在课堂里的浸润让他有一套自己判断好老师的标准。而背靠背景雄厚的金茂集团,金瑞学校在招聘过程中也有实力不遗余力吸纳程校长眼中的好老师。
首先,老师学历背景好,如现有团队中,博士3人、硕士10人,硕博占比72%,来自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著名高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平均教龄14.16年,来自公立、民办和国际等知名学校,如建平、包玉刚、协和和耀中等名校。
其次,老师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外教、海归占比40%;全英文教学能力约占90%,全方位全双语教学。
最后,程校长提到一个词叫“异质组合”,这可能就是金瑞学校师资搭建的最大特色。原来,金瑞老师构成不仅有应届毕业生,成熟老师,更有大学教授、工程师、艺术家等因为热爱转投基础教育行业的老师群体。
(行走德育-朱家角)
(金融博物馆里学金融)
在程校长看来,好老师有三个特质。第一是热爱,教书是个苦差事,唯有热爱才能让那些枯燥的工作也变得有趣;第二是要有点书卷气,做教育不能太功利;第三则是有点创新思维,才能言传身教把这样的思维传递给学生们。
比如正在实验的超学科的创意想象课程,程校长坦言,这个课程一不小心就会走向训练绘画技艺的课程,又回到了学院派绘画技术的教育教学,这是很成问题的。
换句话说,创意绘画不在绘画本身,而在于创意想象,其主要意图在于能不能让孩子把自己的想象再现出来。
他提到一位教授小学创意绘画的杜静雯老师,实践了一个好课堂的样子。
杜老师会不断激活孩子的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外化。比如我们看见的花特别实体,但花有没有可能有其他形态呢?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个花是钢材做的;这个花是立体的;这个是用石头做成的花;这个白色的油漆点也是花;这个花是秋天与春天组成的图案……
多种多样的花就是孩子们想象的外化,再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杜老师启发孩子们,如果存在平行世界,那边的风景是怎么样的?在我们这个常态世界之外,会不会有一个平行世界,天和地是倒过来的呢?那这样的世界长什么样呢?
“什么是好的学校,把学校打开;什么是好的课程,把课程打开;什么是好的课堂,把课堂打开。请注意,目标是把学生打开,把孩子的思维打开,把孩子的想象打开。”
这样的课堂不再以老师为主角,师生一体的共创,才能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
(学生在美术馆里学美术)
为了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好老师,金瑞也下足了功夫,除了培训、教研、共创之外,更是找来了5位如雷贯耳的业内大牛以专家顾问的形式坐镇,他们多以研究教育创新变革而著称。
也就是说,未来金瑞的孩子们将会“享受”最前沿的未来教育。
3
“为未来而教”之怎么教?
——科技+老师的双料教学结合
在课程、师资张弛有度的变革之外,金瑞的教学方式则是打破常规,创了先河。
毋庸置疑,未来世界一定是人工智能的世界,AI也已经在各个领域逐步走向应用,可惜的是,最需要了解未来世界的教育领域里关于前沿科技的讨论和应用不是很多。
在程校长看来,在教育里唯有借助大数据和AI,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偏好、学习内容都各不一样,要想实现个性化教育,只有在基于个人的学习档案的前提下,开发了真人老师和AI老师协同精准教学。
真人老师教学程序是讲、练、讲,或者练、讲、练,再资深老师也是凭经验教学,并根据经验判断孩子的学习情况,局限比较大。
AI能采集到教学的动态数据并迅速统计分类,推送孩子应该做、感兴趣做的作业,找到学生典型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以“上帝”的视角看到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基于此进行针对性极强的讲解,实现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同时,学校通过AI在教育教学云平台上实现“自选+推送”的功能。要想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在标准范式的课程之外,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课外活动、阅读、兴趣发展来实现教育成长目标,那么平台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推送,扬长平短。
培养志趣需要孩子自发的主导权,孩子们也有个性化选择的空间,一步步走出舒适区。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路上走了多年的程校长,感叹技术是一个有力的帮手:
“面对技术颠覆,学校何为?教师何为?学校做一点什么?我们能不能利用技术改变当下某一个缺口,真正让教育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从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学习,从传统式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呢?”
(学生们行走在3D打印桥上)
3
“为未来而教”之在哪教?
——寄托师生情感的空间
最后,来给大家看几张美图。
一所学校的变革,教什么、谁来教和怎么教都是软件层面的变革,其必须依托实体的硬件而存在,也就是校园空间,这也是创新最直观的呈现。
曾经有位建筑师说过:“小学六年,中学六年,青少年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学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城市、对自然、对环境的认知。他们每天的真实生活就是“困”在这里,每周5天、每天10小时,他们会被建筑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深刻影响到。”
程校长带领的金瑞学校深知这一点,不仅邀请了国际顶级教育设计公司英国宝麦蓝公司,根据学生的需求,用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了不同的空间,最大化满足学校的主人“学生”的不同需求。
同时,学校还获得国内首个绿色三认证的学校,行走在校园里像徜徉在绿色的草地、森林之中。
未来,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们来创造,这里摆个沙发做阅读角,那边养些植物观察记录,墙那头贴上财商课上的灵感,走廊上挂满创意写作的作品……这里会成为孩子们和老师的情感寄居之地。
“我们不是一般意义上办一所学校,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投入了这么好的资源、吸纳了这么大的力量,我们是为了实现打造一所中国未来学校示范校的必达使命。”
这是程校长四十几载如一日思考和实践的终身课题,他有信心在金瑞学校交出一张令校方、令家庭,也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