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英雄回家奋战52天,我院56名援沪

“欢迎英雄回家!”

警灯闪烁,警车开道,最高礼仪欢迎抗疫英雄!5月25日,医院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乘包机凯旋。

医院党委书记、医院执行院长邵凤民,医院院长陈传亮到机场迎接队员凯旋。

在新郑机场,迎接他们的是鲜花和热烈的欢迎。队员们激动地挥舞着国旗,深情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由衷地欢呼“郑州,我们回来了!”……

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奋战52天,医院援沪医疗队名医护人员,医院累计收治患者人,帮助人康复出院。

医院期间,医疗队兵分两路,医院累计收治86人,出院66人;医院累计收治人,出院71人。因工作需要,后续治疗工作已交接给当地医护人员负责。

“我们回家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医院援沪医疗队总领队、医院副院长高传玉朴实的话语催人泪下。

4月3日,医院名医护人员组成援沪医疗队,奔赴上海抗疫。

其中,医院、医院心脏中心派出55名医护人员,编入医院援沪医疗队,跟随高传玉教授,赴上海开展支援工作。

52天来,在上海疫情防控救治一线,面对陌生的环境、繁重的任务、传染性超强的病毒,一个个复杂多变情况的考验,医护人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圆满完成援沪任务。

01他是大家的“主心骨”医院,有一个身影,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他就是医院副院长、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主任高传玉教授。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高传玉教授带领队员践行“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使命,以“老将”的责任和担当,带领队员从熟悉环境到整合队伍,从协调物资到沟通信息,迅速组建医疗、护理、院感、消杀、后勤等工作组。高传玉教授严抓院感防控。帽子和口罩先戴哪个?取口罩是先取上面的带子,还是先取下面的带子?这些都是严格要求。虽然不少队员此前都有战疫一线的经验,但是院感防控培训还是采取“老带新”的方式,队员进舱前必须“一对一”考核过关。高传玉教授是队员们的“主心骨”。医疗队是一个整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高传玉教授“跟我来”的号召下,大家士气倍增,战斗力爆棚,出色完成各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年党龄老党员第一时间报名胡俊龙是医院心血管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4月2号晚上,在刚结束一台极具挑战的心脏外科手术后,医院的援沪通知后,作为一名具备12年党龄的党员,来不及掸去疲惫,医院提出了报名申请,加入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抗疫战争。“我是党员我先上”,作为河南省援护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委员,医院和后来医院里,胡俊龙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总是积极地走在工作的前面,从无迟疑。医院里有天晚上值班时,一位新入院的男性老年患者在晚饭后突诉胸闷气短、有“濒死感”,有高度专业敏感性的胡俊龙立即想到“心绞痛?”。他第一时间赶到床旁,立即给予吸氧,边查体边安慰患者极为紧张的情绪:“大爷,我是河南过来的医生,我们是专业的团队,一定全力保障您的安全,请您一定放松!”。在与护理老师沟通并一番处理之后,病人的症状缓解了。胡俊龙叮嘱道:“您这种情况可能是心脏的问题,今后注意不能激动、饱餐和剧烈活动,我先给您开上药保护您的心脏,出院后一定要好好检查一下。”病人用充满信任和感激的眼光看着眼前的医生,抓着胡俊龙的手迟迟不肯松去,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侬”。援沪期间,胡俊龙在认真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先后参加3场国际及全国性线上学术活动并作会议发言;其中结合我国抗疫实际,向全国心脏移植专家同道做“Covid-19流行时代心脏移植诊疗指南解读”的主题发言,为我国疫情期间器官移植诊疗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持。03苦练上海话沟通零距离

“侬今朝有撒弗适意伐?”5月17日上午,医院九楼病房,医院成人心外二病区主治医师夏东升用上海话,柔声询问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

意思是“今天有什么不舒服”。老奶奶指着嘴,摇摇头告诉他自己吃饭没胃口。他又用上海话询问了老人的药物过敏史。上午的查房,就这样在普通话与上海话的交替使用中完成。

这是援医院后,为促进医患沟通进行的新尝试:每个小组有一名队员苦练上海话,查房时遇到年龄较大、普通话沟通不畅的“老上海”,就由这名“方言志愿者”队员,用“吴侬软语”交流,拉近医患距离,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

夏东升就是第八医疗小组的“方言志愿者”。当组长白炎亮把这一任务交给他时,夏东升用心苦练了四五个晚上,那些医患沟通的常用语,每句他重复练了不下一百回。在病房正式沟通使用之前,他还特意联系了一位在上海定居多年的老同学,对他先试说了一遍。“不错,说得可以!”听到同学的评价后,他才放心地在查房时说起来。

5月3日,自医院后,援沪医疗队在医患沟通方面就遇到了一个新难题:医院收治的患者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了一半。老人们生活半径小,以前日常沟通基本都是上海话语境。加上他们听力欠佳,当队员们用普通话交流时,老人们很不适应,有的甚至不愿多说自己的病情,医患沟通成了很大问题。

对此,总领队高传玉教授协调当地工作人员,为队员们“量身定制”了上海话教学视频。“教材”中包括用上海话询问老人的既往史、服药情况、饮食情况、各种不适情况等,以及交代医嘱和入院、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除了指定的队员,医护人员纷纷自发练习,以更好地融入医院的大集体,守护好患者的健康。

04发挥专业优势啃最硬的骨头

5月7日,援沪医疗队接管医院九楼病区。

医院作为上海新冠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在院患者有“老、小、孕、重”四大特点,由省医医疗队接管的九楼病区以收治确诊新冠的老年患者为主。病区设置床位50张,患者最多时接近60人。

由于患者多、护理难度大、任务重,九楼病区被大家称为难啃的“硬骨头”。省医医疗队驻市东院区的名队员,以敢打硬战的顽强作风,迎难而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何为最硬的骨头?病区护士长王燕平给出了一组数据:

65-80岁的患者有14人,80岁以上患者22人,岁老人1人,失明2人、耳聋2人、失能卧床16人、心电监护3人,胃管2人、尿管1人,最多单日收治患者16人。卧床患者多、病情差异大,压伤、褥疮比例高,护理难度大;基础性疾病患者多、护理需求多,工作强度大;豫沪口音不同、残障患者多,沟通难度大。

“每天,我们要负责他们的抽血、就餐、核酸、化验、服药,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帮助更换垫巾、咳痰、翻身、擦拭等等。”护理组长刘艳玲说。三餐要“因人而备”,结合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和诊断及营养科的专业建议:“糖尿病有专属饮食、高血压要低盐低脂、吞咽功能不好的老人要准备便于消化的流食……”

穿着防护服,老人看不到医护人员的神态、嘴型,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护士常常握着老人的手,对着耳朵慢慢讲、重复说,直到讲明白为止。

5月15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一行人到杨浦区医院督导工作。王燕平护士长及护理组长张莹向张文宏汇报了病区工作,得到称赞和认可。

张文宏表示,感谢河南兄弟姐妹们的辛苦付出,在援助上海的过程中,医院援沪医疗队展现出了优秀的护理水平和高效的工作状态,是能啃“硬骨头”的援沪团队!

05浓浓豫沪情最难说离别

随着抗疫工作进入尾声,省医援沪医疗队开始和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工作交接。

“河南的大白要回家了!”许多患者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护士站,表达感谢和不舍。护理组长张琳说,医护人员为方便工作申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nanpeng.net/jbgs/9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