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果然如此丨组织病理学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病变分布是均匀的
文献来源:JCrohnsColitis.Apr6;15(4):-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既往的观点与实践: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人群中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组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造成炎性细胞浸润结肠黏膜。
UC炎症活动的典型组织学特征,包括弥漫性结构紊乱、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广泛上皮损伤和粘蛋白耗竭,还可能出现Paneth细胞化生。
与克罗恩病(CD)相反,宏观角度上UC炎症病变从肛门边缘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一直向结肠近端扩展。
基于UC宏观病变模式,合理推测UC微观组织学疾病分布也遵循相同的模式。但目前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据支持上述推测。
此外,早期一些UC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后UC的组织学炎症的分布会发生变化,从连续、弥漫变得更加分散。
近期针对UC结肠切除手术标本的分析表明,不同肠段的微观炎症病变存在显著的微观异质性。
搞清楚UC组织学炎症的真实分布,对实践中评估治疗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
比如,组织学缓解目前已经被建议作为评价药物治疗有效性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证明病变肠段中不同活检部位不影响疾病评估结果,那么组织学缓解的数据才有价值。
其次,借助先进的内镜技术(例如放大内镜)、计算机辅助诊断和图像分析技术,目前已经可以实时评估UC的组织学炎症。
但只有在结肠炎症分布均匀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新兴技术进行评估组织学炎症才是可靠的。
因此,无论是以组织学缓解作为疗效指标,还是应用内镜实时影像技术评估的组织学炎症,都需要更多了解UC患者结肠组织学炎症的分布情况。
存在的问题:
基于内镜的观察结果,目前认为UC的炎症病变呈现连续性、弥漫性。但微观组织学层面炎症浸润是否均匀分布,还缺乏直接的证据。
随着组织学缓解在UC的治疗中越来越重要,个别部位的组织活检是否可以充分代表整个肠段的病变情况,目前也不清楚。
需要更多关于UC炎症分布的研究数据,来支持UC组织学疾病活动评分的可靠性。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项研究利用内镜活检和病理组织学分析,评估UC患者病变肠段的组织学炎症疾病活动分布。
内镜下,医生在UC病变肠段内的三个相邻区域连续取活检,对活检标本进行不同组织学评估。使用的组织学评分包括:
Geboes评分(GS)Robatts组织学指数(RHI)Nancy组织学指数(NHI)通过Kappa统计数据评估同一肠段内不同部位的炎症差异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连续评估结果的一致性。
研究人员共分析了21例患者的个活检标本(来自55次内镜检查),其中45%的标本来自内镜下疾病活动的区域。
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肠段内不同区域的炎症程度(组织学评分结果)呈现出非常高的一致性。
从评分来看,GS评分和RHI指数的一致性较高,ICC值分别为0.(95%CI:0,-0,;p0.)和0.98(95%CI:0,-0,;p0.)。但NHI评分之下不同部位的异质性更高。
然而,如果仅为了判断UC病变部位是否达到组织学缓解(而不是进行更详细的炎症程度评估),所有组织学评分均基本一致(临界值κ0.)。
因此,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显示UC病变肠段中不同部位的组织学疾病活性分布是均匀的。
也就是说,UC患者结肠中炎症病变的分布,的确是呈现连续、均一和弥漫性的模式。
启示和影响
这项研究使用内镜和活检的方案,首次证明了UC患者肠段中炎症病变呈现均匀的组织学炎症分布。
尤其是在直肠,不同部位炎症病变的分布非常均匀,但其它结肠段中病变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异质性。
此外这项研究还表明,组织学缓解的二元评估结果(是或否)不会影响评分系统的性能。
目前已发现,UC的内镜表现和组织学表现可能存在不一致。
尽管在内镜下可以看到UC病变呈现连续、弥漫的特征,但迄今为止关于UC患者结肠黏膜炎症浸润和分布的数据很少。
组织学缓解可以使患者获得额外获益,已经被认为是新的UC治疗目标。这对于制定UC的治疗降级和停药策略非常重要。所以了解UC组织学病变的确切分布就显得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组织学缓解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这项研究结果对设计和开展UC临床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UC炎症分布均匀,在内镜下只需要在病变肠段取组织活检就可以,单个肠段的活检部位和数目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目前UC的活检部位通常是距肛门边缘20-25厘米之间进行。这项研究结果提示直肠取活检的位置并不需要如此严格,因为直肠炎性浸润的分布非常均匀。
第二,与乙状结肠相比直肠的病变均一性更高,这意味着来自UC患者直肠部位的组织学数据,有可能可以反映更大范围的病变特征。
第三,这项研究发现使用不同组织学评分,对评估UC组织学疾病活动会产生影响。GS和RHI是首选的评分系统,因为这两种评分的异质性更低。
此外,这项研究结果可能还会影响临床实践中对UC患者的治疗。
目前可以看到,组织学缓解可能是预测UC长期疾病结局的最佳指标,因此研究人员们正在努力统一UC中的组织学评估标准。
这项研究表明,内镜下如果看到炎症病变均匀,那么在该肠段的任何部位进行活检都可以可靠代表整个肠段的组织学炎症程度。
由于不同病理医生在进行组织学评分时可能存在主观差异,建议加强对病理科医生的组织学评分培训,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常规应用评分。
最后,这项研究结果可能会对新型内镜图像辅助工具的研发产生影响。
目前,已经开发出几种不同的内镜下人工智能图像辅助组织学诊断工具,这些技术的可靠性取决于肠段中组织学评分的可重复性。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确认了UC患者肠段内炎症病变的均一性,为这些较新的影像学辅助诊断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这项研究首次清楚地绘制了UC患者肠段中的组织学病变分布。在内镜下病变均匀的肠段中,黏膜活检组织学评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整个肠段的炎症病变特征。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