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生于年,卒于年。
于己百学有家传,其父于有五(—),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毕业。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医学与音韵学,为人治病,多妙手回春,尤擅伤寒病治疗,著有《伤寒论讲义》《施今墨先生医案选》等,是当时甘肃省名医。七七事变后于有五来到兰州,初在水北门(现永昌路北端),后迁金塔巷悬壶行医。后又应聘在兰州国医馆应诊。他热心中医教育事业,以培育后学为己任。年秋,与中医师姜集云筹资创办“光华国医学社”,并附设“西北国医专科(函授)学校”。
于己百18岁随父学习中医,并为人治病。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年,父亲于有五与王仲英等人筹办兰山中医夜校(后改为兰山中医学校),任教务主任。于己百便与父亲好友李子质、同门尚坦之等义务授课。年,于己百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进行西医学知识的深造。年毕业后,先后在甘肃省中医门诊部、医院工作,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组织工作。担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负责甘肃省领导及外国专家中医保健工作。
年负责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并筹建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任研究所副所长,负责教学及临床组织工作,讲授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为甘肃省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做出了贡献。
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历任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还兼任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委员、甘肃省老龄委员会顾问等。
于己百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在临床实践方面,于己百十分强调“科学辨证的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他曾说:“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从临床上讲,主要是病证结合的诊断和治疗。病证结合的诊断,是整体反应与局部病变相结合的科学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是增进机体抗病能力和驱邪相结合的治疗。”
他在临床中,善抓主证,喜用经方,对治疗伤寒热病、胃肠诸症、咳嗽气喘、肾炎水肿、高血压病、胸痹心病及妇科病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其研制、并在临床应用十数年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胃炎宁、萎胃宁、硫糖铝(胃溃宁)和结肠炎丸疗效确实可靠,深受患者好评,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于己百教授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先后编写有《新编中医入门》《中医简易方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释义》及《中医内科学讲义》等著作和教材,发表了《谈谈中西医结合》《六经病证治提要》《热病证治》《年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等论文数十篇。他治学态度严谨,科研思路开阔。他对中医深究善思,师古不泥,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发扬,既重视整理,更重视提高。
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进行研究,要勇于改革创新,绝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所以,他对于历代医家的观点,敢于大胆质疑,直抒己见。他的这种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治疗中,而且,也体现在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于己百教授不仅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医疗效果卓著,而且医德高尚,医风廉朴,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他的德、术、品、识,都广为学生和病家赞颂。
他诊病,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有大慈恻隐之心,而无欲无求。他述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从不夸大其词,故弄玄虚。论读书,他虽年至八旬,仍虚心好学,皓首穷经,手不释卷,从不以已知为满足。于临证,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应诊,一丝不苟,从不间断。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悉心钻研古典医籍,经常翻阅各类期刊,凡有价值的资料,乃至于单、偏、验方,都随手抄录,并验之于临床。如此,不仅扩充了他的知识储量,而且也正是他临床疗效十分卓著的奥秘所在。
他也十分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和后继学术的发展,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总是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技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他行医执教60余载,师古创新,广征博采,勤奋不怠,注重实践,崇尚仲景学说,尤善活用经方;他教书育人,救疾疗伤,德高望重,生活俭朴,医名功德享誉教坛医界,学生、病家可谓有口皆碑,诚谓“医林之元戎,后学之楷模”!
康桥,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