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主要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同时固本养元,起到治未病的效果。
1、何为“冬病”?“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2、何为“夏治”?“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为什么要进行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因感受寒冷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和补养的方法,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反季节的自然疗法。
“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很多冬病的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
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疗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按摩、泡药浴、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艾灸、泡药浴、贴敷热疗贴来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如果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连续几个夏季进行治疗。
冬病夏治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适应症状1、风湿类疾病: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2、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3、冻疮:对于常年冬季反复发作的冻疮,在夏季治疗特别有效。
4、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
5、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6、骨伤类疾病:如慢性颈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等。
7、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禁忌人群“冬病夏治”也有禁忌人群:3岁以下的小孩、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进行“冬病夏治”。
注意事项冬病夏治期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首先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其次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因为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免责声明:部分素材参考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文案编辑:小爽
?图片设计:阿瑄、微微
传递健康,感恩分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