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艾灸
蕲艾之都
艾家人
龚莹老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
不明的直、结肠黏膜表浅
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医
无此病名,一般认为似属久
泻、痢疾,也有认为属肠风
、脏毒者。发病年龄以20~
40岁居多。
溃疡性结肠炎的施灸穴位
主穴(第一组):神阙、关元、足三里。
主穴(第二组):脾俞、命门、肾俞。
配穴:胃俞、中脘(食欲差)
大肠俞、天枢(腰痛)
注:
1)主配穴结合,依附属症状选择施灸。温和灸/两组主穴轮换施灸,每穴15-30分钟,每日1次,10-15次1疗程;
2)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取穴比量法:
主穴(第一组)
取穴: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功效: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
取穴:在小腿前外侧,膝盖凹陷处下方约三寸(4横指),距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主穴(第二组)
取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取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培元固本,强健腰膝。
取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肾脏之热。
配穴
:食欲差
取穴: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胃腑之热。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功效:健脾和胃,补中安神。
:腹痛
取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外散大肠腑之热。
取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调理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艾灸早知道
艾灸时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着凉;
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要洗澡;
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水果和海鲜;
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女性经期不宜艾灸;
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状态下不宜艾灸;
灸后若有余艾,要用熄灭筒彻底熄灭或放入罐中盖严熄灭。
换个角度看文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