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瓢泼大雨中,出生6个多月的宝宝“小虾米”医院。早产近4个月的“小虾米”一出生就被送进新生儿科,住了天,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后,终于茁壮成长,在3月23日平安回家。
“小虾米”人生最初的那段时光,是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用心陪伴着他。受疫情影响,那段时间“小虾米”医院来,是医护人员下班后像“袋鼠妈妈”一样抱着宝宝,让他感受爱,给他信心和力量。
医院是东莞人眼中的“医院”,如今又有了“袋鼠妈妈”,医院正在变成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物乐园”。事实一再证明,医院一直倡导的“温暖救护、简约诊疗”是多么让人温暖。
早产了四个月,宝宝病情很危急
“小虾米”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许君。因为出生时体重只有克,“差不多一条鱼的分量”,新生儿科麦敏玲医生就给他取了这个小名。麦敏玲是“小虾米”的第一个“袋鼠妈妈”,她记不清自己给多少个宝宝做过“袋鼠妈妈”了。
去年12月3日,“小虾米”才25周多,就急着来到了这个世界。体重过轻,各脏器尚未发育完善,他没能在妈妈身边多待一会儿就被送进了新生儿科。“我们这里每年收治大约名新生儿,早产儿约占1/3。”新生儿科主任李宁说。
“小虾米”不是他们见过的体重最轻的宝宝,更不是他们收治过的病情最危重的宝宝。但“小虾米”一开始也很糟糕,麦敏玲拍下了“小虾米”第一天到新生儿科时的情景,他的身上插了好几根管子,看着令人揪心。“前三天用的是有创呼吸机”。
“小虾米”很顽强,一天比一天好得快,第四天就可以使用无创呼吸机了。可他的成长之路仍然充满艰辛。“中间他又因肠道发育不完全,出现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幸好没进展到穿孔;之后又接受了心包积液穿刺术。”新生儿科副主任何晓光说。
心包积液穿刺术非常考验技术。“婴儿的心脏那么小,在B超定位后直接进行穿刺,浅一毫米可能就抽不到,深一毫米可能刺破心脏,难度非常大。”但何晓光成功了,他为“小虾米”开启了崭新的人生路。
金贵的病房划两间免费给家长用
经历了最初的磨难之后,“小虾米”的成长需要的就是爱和陪伴了。然而,对于还必须睡在保温箱中的婴儿来说,妈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宝宝需要妈妈,妈妈思念宝宝,如何解决早产儿和母亲照护的难题,李宁想了很多办法。
去年11月,医院早产儿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全方位上线。“医院的新生儿监护病房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模式抢救了很多的小早产儿,为降低国家婴儿的死亡率作出巨大的贡献。”李宁说。
“而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旨在鼓励父母与医护人员协同照护早产儿,让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支持早产婴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改善预后,培养母婴情感,减少家长焦虑。”这正是医院一直在努力的。
李宁介绍,早在10年前,医院新生儿科就已经逐步开展对住院早产儿在生命征稳定的时候,让母亲在床旁进行袋鼠抱及出院前的床边护理教育,初步实现父母参与护理工作的愿景,为亲子互动创造机会。
去年7月,医院新大楼启用,新生儿科开辟了两间家庭式监护病房,可以让父母进来陪伴孩子。将寸土寸金的病房划出两间来免费给家长,这并不容易。但钟柏茂等院领导很支持这个做法,“我们这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李宁说。
医护人员排班,每天轮流抱孩子
今年1月,“小虾米”的妈妈在孩子病情稳定后,第一次进到家庭式监护病房,亲手抱着孩子时,开心得都要流泪了,她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刻。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她再次进病房的脚步。
妈妈进不来了,可孩子需要母爱啊,而且,孩子当时肺部好转缓慢,喂养不耐受,必须有人一直盯着。怎么办?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排班做起了“医护爸妈”,每天下班了轮着抱一两个小时。“小麦费的心最多”李宁说。
何晓光也提到,“小虾米”的好转,麦敏玲医生付出很多。“她经常陪着孩子,盯着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避免了很多过度的治疗。其实,早产儿更多的是‘养早产’,而不是‘治早产’。而养孩子,这原本不是医护人员的职责。”
就这样,麦敏玲成了“袋鼠妈妈”,新生儿科的17个医生、52个护士,每个人都成了他的“袋鼠妈妈”。为什么是“袋鼠妈妈”?李宁解释,袋鼠抱是年由哥伦比亚的雷及马丁尼医生提出的一种抱婴儿的姿势,能很好地保护好婴儿脆弱的头部、颈椎和脊椎。
医院早就是远近闻名的“医院”,医院内设置了很多动漫卡通的形象,还有专门的游乐场,医院想医院的恐惧,让孩子把就诊当成是到动物园玩。如今,正好又有了“袋鼠妈妈”,这个“动物乐园”有了新伙伴。
让早到的天使在温暖怀抱里成长
新生儿科主任李宁博士是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是医院年从医院引进的专家。对于为何坚持让医护人员做“袋鼠妈妈”,在她看来,“这个非常重要,对宝宝的成长有非常神奇的作用”。
“孩子被人抱着的时候,通过气味、皮肤的接触,宝宝会有安全感,有助于增强早产儿免疫力,促进神经发育,满足早产儿心理抚慰等需求,对其病情恢复有积极作用。尽管医护人员不是孩子的父母,但孩子贴在身上,他至少听个心跳,也会安定很多。”
李宁说,“我经常鼓励父母进来抱孩子,安抚孩子。有的家长一开始不愿意来,第一次是最难的。但来过一次之后,家长就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了。我还特别鼓励爸爸来,让爸爸体会一下当妈妈的不容易,这对促进家庭和睦,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也非常有利。”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地陪伴中,家长看到了变化,医护人员感受到了变化。“我们发现,治疗靠的不仅仅是术和药,更关键的是心和爱。”李宁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早产儿存活,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早到的天使,在温暖的怀抱里向光而生。
“10年的时间,从床旁简单的袋鼠抱、到购置专门的沙发、再到独立房间的全程家庭式监护治疗,从简单的出院宣教、到床边的护理教学、再到出院后家庭护理情景模拟,我们打开了父母与宝贝之间的一扇又一扇玻璃窗。”——李宁的目标实现了。
“温暖救护、简约诊疗”的力量
医院正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患儿的欢迎,这“欢迎”已经超出了东莞范围。
前几天,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利用大数据梳理了广东儿科医疗服务现状,其中特别提到,年,全省异地跨市住院的共计10.2万人次,流向的机构主要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深圳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显然,医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比肩医院,有的地方已经超越了医院,成为患儿就医的首选之一。这是对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医院多年来坚持的“温暖救护、简约诊疗”理念的最好回报。
“不乱给孩子打针吃药,是医生和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关爱。小孩90%的病根本不用治就会好。”对于接到的疑难杂症,医院会组织大量的专家会诊,为一个病人,专家可以去查询大量的资料;对于家庭真正困难的危重症患儿,医院可以减免费用,甚至不计成本地来全力救治。
“挣多少钱不重要,救多少命才重要。”医院提倡的“温暖救护、简约诊疗”,温暖的不仅是患儿和家属,更温暖了医护人员。
正是这样的仁心仁术
让医院深受家长喜爱
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病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省市!
文/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