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
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炎性肠病的发病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遗传和免疫失衡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见解,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不同表现。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其他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暴发性的过程。这些患者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息肉、癌变、小肠炎等。
检查
体征检查
主要是左下腹或上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有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速,低白蛋白血症。
(2)粪便检查:外观有脓血和黏液,镜下有大量红细胞。
(3)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模糊,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各异,大小不等,表面有脓血性分泌物。
(4)X线钡剂造影见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锯。
治疗
1.内科治疗(1)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有贫血者可予输血,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同时应注意饮食以及生活习惯。
(2)西医治疗
①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是主要治疗药物,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②皮质类固醇常用药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在急性发作期亦可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以及每晚用氢化考的松加于生理盐水中作保留灌肠,在急性发作期应用激素治疗的价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应持续使用激素则尚有分歧,由于它有一定副作用,故不主张长期使用。③免疫抑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价值尚属可疑。据Rosenberg等报道硫唑嘌呤在疾病恶化时并无控制疾病的作用,而在慢性病例中它却有助于减少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3)中医辨证施治
一、湿热困脾型
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因湿热困脾,损伤脾胃所致。常见症状有腹痛,脓血样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健脾,常用解毒燥湿汤。葛根15克,黄芩15克,黄连12克,秦皮12克,白头翁12克,苍术12克,泽夕12克,槐角12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地榆炭15克,生地炭15克,棕榈炭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枫蓼肠胃康片、肠胃舒胶囊口服。
二、脾胃虚弱型
脾胃乃后天之本,主腐熟、运化水谷。若后天受损,脾胃阳虚,水谷不化,水湿停积,下注大肠,以至大肠出现充血、水肿、溃疡。常见症状有溏泄,反复发作,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大便常挟有黏冻和少量脓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缓。
治当补中健脾,和胃止泻,常用补中健胃汤。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丹参20克,熟地12克,黄芪20克,灵芝12克,莲子12克,泽夕12克,猪苓12克,扁豆12克,芡实20克,金樱子2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健脾丸口服。
三、脾肾阳虚型
脾主运化,肾为胃关,若腹泻日久失治,损伤脾阳,下关不固而形成脾肾阳虚泄泻。常见症状有肠鸣腹泻,久泻不愈,腹泻常发于黎明前,泄后痛减,形寒肢冷,少食肢倦,面色白,腰膝冷痛,舌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当温暖脾肾,固涩止泻,常用温阳止泻汤。附子12克,肉桂10克,枸杞子12克,狗脊15克,补骨脂15克,吴茱萸10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12克,芡实20克,金樱子12克,黄芪20克,巴戟天12克,仙茅12克,黄柏10克,公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附子丸、还少胶囊口服。
2.外科治疗对于暴发型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20%~30%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终手术治疗。
(供稿:医院主任医师曹元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