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是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牋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
何谓“春夏养阳”,简单的理解就是:
第一,要保护阳气,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为何这么热的时候还要保护阳气?因为人太贪婪,总是图一时之乐,特别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空调冰箱是人体寒的中药来源,人们脱得太快,吹的太凉,喝得太冷,吃得太冰,这个时候阳气最易耗散,寒邪最易进入,所以我们要“春夏养阳”。
第二,夏天顺应天时,天气炎热,同性相求,人体内的阳气也会向外舒展,这个时候阳气在舒展的过程中,人体最容易把阴寒之邪排出体外,为了让阳气充分舒发借阳气宣发舒散秋冬体内积聚的阴邪,通常需要我们调适阳气,养阳而使阳得以舒展顺畅,所以要“春夏养阳”。
我们除了下面要讲的药物、针灸、敷贴等方法外,平常适当增加运动,出点汗,汗出而寒邪出阳气舒。多去户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稍微多穿点,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状态。吃点辛味食物,能促使身体内部的生发。早晨早点起来等等行为都是养阳的表现,是夏天养生的常态。
总的来讲“春夏养阳”就是要保护阳气,要配合阳气舒发,以达到与自然的平衡及自身的平衡。
02
“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1、“冬病夏治”源流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冬病夏治是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三伏天”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目的。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重要的时机。
2、“冬病夏治”主治功效及适应症
功效:温阳益气,健脾补肺益肾,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止痛。
主治:胃病、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月经不调、早衰;荨麻疹、虚寒头痛;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肩腰腿痛证;老年、儿童体弱易感等。
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鼻炎、咽炎、哮喘、肺炎、支气管炎、气管炎;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拉肚子、放屁多、打嗝、呕吐、口臭、腹痛、各种胃炎(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肠炎、结肠炎、便秘等;
3.颈肩腰腿痛:头痛、偏头痛、颈椎病、落枕、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腕关节综合征、脚后跟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4.妇科疾病:乳腺增生、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白带多、不孕、月子病、乳汁不足等症。
5.亚健康调理:疲劳综合征、手脚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其他病症。
6.儿科疾病:吐乳、腹泻、消化不良、易患感冒、小儿夜啼。(小儿艾灸,中病即止,不要贪多。)
3、三伏天概念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乃藏阴气于炽热之中。具有警示作用。《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气阳降的时候。
“伏邪”所指“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末伏:公历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03
“冬病夏治”具体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包括内服汤药、食疗、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敷贴疗法等数十种方法,下面就简便廉验的几种方法做叙述,病重点讲述三伏贴疗法。
1、针灸疗法
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一次,共15次。
2、拔罐疗法
取膻中合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一次,共15次。
3、推拿疗法
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日捏脊10遍,每日一次,连续30日。
4、食疗法
1.冬虫夏草炖老鸭:冬虫夏草20g,老鸭1只(g左右)。先将老鸭洗净,再将洗净的冬虫夏草纳入鸭腹中,加料酒、葱姜、精盐、味精适量,入锅中煮至老鸭肉烂熟,即成。本食疗方补肾益精,止嗽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肾阴亏虚者:气短,呼吸急促,动则喘甚,低热或潮热,头昏耳鸣,舌偏红苔少,脉细无力。
2.紫河车粉胶囊:新鲜紫河车2个去除膜及脐带,用清水洗净,竹片撑开烘干,研为细末。装入胶囊之中。2次/d,5g/次。本食疗方可补肾益精,纳气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肾阳虚弱及肺肾两虚者。症见呼吸短促,动则气喘,咳嗽吐泡沫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3.人参蛤蚧粉:白参g,蛤蚧g。先将蛤蚧去鳞皮及头足,以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与白参同研细末,瓶装备用。2次/d,4g/次,湿开水送服。也可装胶囊服用。本食疗方可补肺气,纳肾气,止咳平顺。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肺肾两虚者。症见气短,语言低微,动则喘甚。苔白滑,脉沉细。
4.黄芪炖乳鸽:炙黄芪40g,乳鸽1只。先将乳鸽宰杀后去毛及内脏,与黄芪同入炖蛊内。加精盐、葱姜、料酒、味精等调料,隔水炖90min,即成。佐餐服食之,2次/周,连服1个月。本食疗方可补脾益肺,固本定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证属肺脾两虚者。
04
三伏贴法
第一天灸方主要组成
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其中白芥子为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清.吴师机《理淪骈文》谓之“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三伏贴方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病情情况具体制作。一般主要组成的常规配伍包括:延胡索、炒白芥子、生姜汁、麝香(丁香或香附)、甘遂。
阳虚型:吴茱萸—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过敏性鼻炎:白芷—辛温,通鼻窍。
消化系统: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妇科:吴茱萸、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摘自单桂敏的经验: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1、这次我是使用的这个处方:采用药物白芥子25%,延胡索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2、取穴:定喘,肺俞,膏肓。左右各三次,贴敷3-4小时,既揭去敷药。每天或隔天一次,7-10次为一个疗程。以生姜水调敷定喘,肺俞、膏肓、等穴治冷哮。后人根据这一疗法,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
3、每次贴敷后,最好在结合局部艾灸,这样会增加叠加效果。如果是过敏性鼻炎,还可以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攒竹、阳白、太阳、肺俞。方法:治疗鼻炎不可能用艾灸盒艾灸,因为灸盒太大,扣不住这些脸上的穴位,所以艾灸面部,最好就是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尽量感觉热,这样效果好,从迎香开始艾灸,双侧,每侧艾灸时,迎香的部位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的时候,移到鼻梁,来回几个回合,感觉大热移动到印堂,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移到攒竹、阳白、太阳,面部艾灸下来大约是30分钟到1个小时。
4、艾灸治疗鼻炎取穴面部的穴位,一定要用好一些的艾条。最好使用金艾条或高级艾条。
第二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地道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制备:过80~目筛,备用。
姜汁制备: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可调。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第三敷贴部位
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三伏贴选穴对照使用说明:每次选ABC其中一组来贴,然后依次贴敷,不是一次全部贴敷1.适用于呼吸道疾病、老慢支、咳嗽、支气管哮喘、咽炎以及小儿咳嗽、反复感冒、阻塞性肺气肿选穴:A:定喘穴(2),大椎穴,肺俞穴(2)天突穴,膻中穴;B:肺俞穴(2),大椎穴,膈俞穴(2),脾俞穴(2);C:定喘穴(2),心俞穴(2),天突穴,膻中穴2.适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痛、脊髓炎退行性脊柱病变选穴:A:肺俞穴(2),足三里(2),三阴交(2),太溪穴(2),阳陵泉(2)阿是穴B:脾俞穴(2),足三里(2),太冲(2),公孙(2),环跳(2),天枢(2),阿是穴C:肾俞穴(2),足三里(2),肺俞穴(2),委中(2),昆仑(2),阿是穴3.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长期坐在电脑前面工作的人群选穴如下:A:大椎穴,百劳(2),肩井穴(2),天柱穴(2),阿是穴;B:肩井穴(2),天宗穴(2),风池,阿是穴C:大椎穴,百劳(2),风府,阿是穴4.适用于亚健康,免疫力低下人群,气虚,血虚,体虚。选穴如下:A:肺俞(2),大椎,百劳(2),足三里(2),气海B:足三里(2),内关(2),肾俞,命门,太冲(2)C:肝俞(2),脾俞,中脘,膻中穴,太溪穴(2)5.适用于脾胃虚寒,胃痛胃酸胃胀,慢性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便秘,厌食等选穴如下:A:脾俞穴(2),胃俞穴(2),梁丘穴(2),足三里穴(2)B:膻中穴,脾俞穴(2),胃俞穴(2)天枢(2)C:脾俞穴(2),胃俞穴(2),足三里穴(2),肾俞穴(2)6.适用予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月子病头痛伤风等属寒证者选穴如下:A:关元穴,肾俞穴(2),三阴交(2),上髎穴(2)B:脾俞穴(2),次髎穴(2)足三里(2),气海C:肾俞穴(2),足三里(2),下髎穴(2)阿是穴;7.适用于男性肾阴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前列腺问题,燥热、盜汘、虚汗、头晕、耳鸣、四肢畏寒、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选穴如下:A:气海,肾俞穴(2),三阴交(2),命门,关元穴B:脾俞穴(2),太溪(2)足三里(2),三阴交(2);C:肾俞穴(2),心俞(2),关元穴,命门,阴陵泉(2),中极;8.适用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头痛、头晕、失眠及精神萎靡取穴如下:A:百劳穴(2),肺俞穴(2),膏肓穴(2),手三里(2)B:大椎穴,风门(2),脾俞(2),膈俞穴(2);C:大杼穴(2),肺俞穴(2)膏肓穴(2),合谷(2);括号内写2是身体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穴位都需贴敷,阿是穴:无固定穴位,以疼痛位置或病痛局部压痛或缓解解点是阿是穴第四三伏贴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贴伏加强:肺俞(双侧)2个
初伏:百劳风门(双侧)4个
中伏:大椎定喘(双侧)3个
中伏巩固:厥阴俞脾俞(双侧)4个
末伏:肾俞命门(双侧)3个
末伏加强:足三里(双侧)2个
第五伏贴注意事项
(1)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及其他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2)患者在贴敷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3)贴敷过程中出现小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4)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天气炎热、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
(5)在取下贴敷剂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止痒药物,以免进一步刺激局部皮肤。
(6)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7)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
(8)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
END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穴位敷贴相关视频,提取码nkc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