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邪气引起的泄泻。临床以粪质溏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特征。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经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造成寒湿泄泻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受外邪
(1)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长时间淋雨涉水,感受外湿,寒从湿盛,直接侵袭肠胃,导致肠胃功能失调。
(2)平时冷暖不知自调,外感风寒,侵袭肺卫肌表由表入里,使脾胃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大肠和小肠不能泌别清浊,而出现泄泻。
2、饮食不节
(1)平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偏食生冷、辛辣刺激性、肥腻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受损,水谷混杂而出现泄泻。
(2)进食不洁净食物,导致胃肠机能紊乱,从而形成泄泻。
寒湿泄泻的典型症状及其并发症
(一)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粪质清稀,或粪如水样,或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大便次数增多。
2、伴随症状
腹胀、腹痛、饮食不佳等,由外感风寒引起,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二)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
寒湿泄泻的各阶段检查及具体检查方法
(一)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
(二)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变化,粪便的量、质及颜色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切诊
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粪便检查
常用检查有大便隐血试验,涂片有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寄生虫及虫卵,大便细菌培养等。一些腹泻经粪便检测就能作出初步诊断。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包括粪脂测定、右旋木糖吸收实验、维生素B2吸收实验和胆盐吸收实验等有助于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立位腹平片、全消化道造影等有助于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形态、胃肠动力等,以排除外消化道憩室、肿瘤以及麻痹性肠梗阻等疾病。
2、腹部超声、CT检查
可了解有无肝胆胰疾病,排除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3、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尤其是结肠镜,对于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以及消化道的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胶囊内镜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率。
寒湿泄泻的诊断原则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泻下清稀,或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症的痢疾等进行鉴别。
(二)诊断依据
1、以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
2、常兼有腹胀、腹痛、饮食不佳等症状。、
3、多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寒湿泄泻的心理、用药及日常生活护理
(一)心理护理
1、泄泻与情志关系密切,所以情志调理对患者影响很大。
2、避免忧郁、悲伤、焦虑、紧张和激动等负性情绪。消除抑郁心理,保持肝气畅达,心情舒畅。
3、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避免急躁。
(二)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饭后温热服用为宜,药物按时按量服用,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
2、寒湿泄泻患者,服用中药汤剂后可盖被静卧,服药丸时用温水送服。
3、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大便色黑者,应查找原因,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三)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如果是传染病患者,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2、减少肠道的运动,减少大便次数。
3、恢复期和慢性期可以适当活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4、频繁排便会使肛周皮肤受损,引起瘙痒、疼痛,便后注意轻擦肛门,用温水清洗,以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四)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泄泻的次数,排泄物的色、质、量、气味、有无腹痛等。
2、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舌象、神志、尿量等,预防暴泻后发生脱水。
3、如果出现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消失,或呼吸深长,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汗出肢冷,少尿或无尿等,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结语:泄泻的转归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及患者体质的盛衰。如果病情较轻,经正确治疗多能治愈,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仅通过饮食调养,也能自己痊愈。但如果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泄泻不止,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