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
“水土”,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环境;
“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
彝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历尽沧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彝族医药学。
原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指出,彝医药发源于南诏大理医药学,吸收了本地医学、印度医学和波斯医学的精华,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实践。彝医在明清时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学理论。
(彝医药发源于南诏大理医药学)
年,国家资深医学工作者深入彝族为当地百姓义诊时,一位老彝医贡献出了祖传的神秘方剂——饿求齐。大家都知道彝药是我国目前仅次于藏药、苗药的民族药,人们所熟知的排毒养颜胶囊就来源于经典彝药。彝药著作《双柏彝医书》成书早于《本草纲目》十二年。
《医病书》彝文古籍
传统彝医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是清浊二气,天、地、人和各种事物都是由清浊二气所产生,慢性肠炎病在肠道,根在脾,《黄帝内经》中曾提到“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通过元气运化水液在人体内均衡分布。当脾虚时,水液失控下渗入肠道内壁囤积,形成湿毒,导致肠道炎症、溃疡久治不愈。
彝医的巧妙之处在于超越表象,从拔出肠壁内湿毒入手,同时补益脾元,恢复元气充盈,重新运化水液平衡,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上述老彝医所留下的饿求齐片组方很奇特,其中的三味药材均采自经云贵高原强紫外线持续12小时的照射,在海拔米的环境生长,因此产量相对稀少,但药效强劲。它会释放独特补益成份,逐步补充脾动力,确保体内水液输送平衡,使之快速提升脾动力。健脾燥湿,疏肝和胃,修复受损肠壁,恢复肠胃正常功能,促进机体造血功能,改善机体贫血症状,强壮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结肠炎的目的。
历经多年的演变,饿求齐依然遵循彝医经典理论,精心选取草血竭、岩陀、老鹳草、麸炒苍术等4味云贵高原野生药材组成强大配方,其药材科学配伍,分别发挥不同功效,使饿求齐成为治疗慢性肠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征等肠病的特效彝药。
来源:搜狐公众平台
主编:勒尔吉哈
技术总监:向波
责任编辑:吉潘木乃依火里火
投稿、爆料、广告联系方式
邮箱:
qq.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