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号,来上海的第一站去了朱家角古镇。江南有雨,虽然是冬雨,但也满足了我在氤氲的烟雨中走在江南古镇的小路上,走在不甚平整的青石板上的心愿。朱家角古镇,和我去过的那些江南古镇大致类似,也是属于临水的小镇。不过,朱家角倒是让我有种那年去黔东南的最后一站:舞阳河畔镇远古镇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这个水面有些宽阔吧。
??不知道是因为朱家角古镇的位置偏远,没有上海周边的同里古镇、南浔古镇、周庄古镇的名气大?还是因为前段时间收费、免费,让游客有争议的折腾?或许是因为马上就是春节了,朱家角古镇里没有多少游客,虽然朱家角古镇也是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第二次来朱家角古镇的时候是2月2号,那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国内蔓延了,波及不大的上海,也是有不少地方陆续关闭了……
疫情之中走进朱家角古镇,看着这个充斥着商业化的古镇几乎没有了游客,店铺只有零落几家开门的时候,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调。
??这样的安静时刻走在古镇上,才发现有不少文艺气息、小资情调的小店铺。若在寻常人流正常的时候,我或许只会匆匆经过,而不会多做停留。而现在,倒是可以任意地驻足、欣赏,还可以趴门缝、贴窗上朝里面张望……在我眼里,风景是随时随地、随时可见的,但前提条件只有一个:人少或者没有人的地方。
????河畔边看到不少新建筑,那是和朱家角古镇景区一体的一个区域,应该是新规划的商业区。这里的建筑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不过怎么看都感觉和古镇的整体风格很违和。
这里,更是空旷的看不到游客的影踪,店铺的门几乎都是关闭的。
??一直以来,我都挺排斥国内一些真正的古镇过度的商业化。当一个个的古镇都成为了一个个的大型集贸市场,而出售的商品也都是大同小异的义乌批发时,古镇的韵味和风情不仅减弱了几分,更是有了那古镇是人造景观、假古镇的感觉。????1月23号从朱家角古镇出来之后,直接去了金泽古镇。那天的雨渐渐下大了,到金泽古镇的时候,已经是中雨了。金泽古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一个以桥闻名的古镇。金泽古镇的桥不是一般的桥,大多都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古桥。??金泽古镇,不仅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更是没有看到一个游客,而且弄堂里的居民也廖廖可数。我在雨中的古镇里徜徉,在一个个的看不到人的小弄堂里穿行,那种兴奋已经无视中雨的急促了。这正是我想去的地方,想要的感觉啊!
??我的运动鞋是防水的,但雨水打湿了我的裤腿,在这个南方阴冷的雨天里,那个时候,我丝毫感觉不到凉意,因为兴奋是有一定的快乐热度的。我看到不少人家开着房门,房间里一览无余着,唯独看不到房间主人的身影。我甚至萌生了去一户开着房门的弄堂人家避避雨的念头。
??上海的小弄堂比北京的一些小胡同更有韵味。钻过北京大栅栏的几个小胡同,那些胡同都是破旧、逼仄又拥挤的。那次贴出来拍的北京胡同的一些照片,就有朋友调侃:“看图感觉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民居住条件也不行啊”。江南水乡的古镇上,触目所见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弄堂再小再幽深,走出来就是水域,在河边拾阶而下,就在水里做些水畔人家日常的洗涮,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状态,倒是令人艳羡着的。??记得那年在舞阳河畔的镇远古镇,看到河畔的住户在舞阳河里洗拖把,就有游客对居民说:“这样不是污染水源吗?你们的环境你们怎么就不知道保护呢?”当时,我是和他们一样的心态。后来想想,难道不是游客们打搅了他们的生活吗?水域边人家,一直不都是这样生活的嘛,再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一点商业气息的金泽古镇,这才是古镇应有的模样。那天的雨中,我漫步在金泽古镇的一座座桥梁上、一条条小路上、一个个弄堂里,舍不得离开。若不是天色渐晚,肚子饿的咕咕叫,不知道疲倦和累的概念的我还不愿意走呢。???第二次来金泽古镇,是2月2号的一个晴日,同样也是先去了朱家角古镇后又来了这里。因为年前的雨中在金泽古镇徜徉的感觉让我兴奋不已,一直惦记着择晴日再感受古镇的另一番景致。
这里,没有店铺,只有居家生活的当地的居民,即使有游客也是寥寥。就是居民也是看不到几个人,那些小弄堂里也是空荡荡的。
偶尔,也会看到有人在水边洗刷、在屋外闲聊,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感觉应该不是上海话,或许就是江浙地区的方言吧,吴侬软语?
如同当年去泉州,不少时候听到的都是我一句都听不懂的闽南话,但依旧不耽误我和蟳埔渔村的一个阿婆连说带比划地交流了半天。
古镇,被商业化侵袭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应有的味道,沦落成了一个个的集贸市场。当触目所见的都是店铺,里面经营的和大多数古镇类似的内容的时候,对古镇的兴趣只会索然。
希望金泽古镇能一直保持现在原汁原味的样子,不会有过多的商业化。
???(金泽古镇有七座古桥,最后这张照片的这个没有一点点护栏的桥是元代的,我还特意去桥下看看桥身下面的楠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