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腹泻病的诊断标准
1必备条件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辅助条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
第一条必须具备,第二条辅助条件,只要大便性质异常,每日1次也算;如果大便性状是正常的即使每日大便3次以上也不算。
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是指病程2周的腹泻,迁延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周-2个月的腹泻,慢性腹泻是指病程2个月的腹泻。
按病情分类
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按病因分类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由感染引起的腹泻,一律称为感染性腹泻。对病原明确者,诊断时应注明病原。无条件明确病原者,可根据粪便外观、性状、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因。
病毒:轮状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诺瓦克病毒、冠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细菌: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空肠型、胎儿型、胎儿亚型)、耶尔森菌、沙门菌(鼠伤寒、非伤寒、副伤寒)、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真菌: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
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非感染性腹泻
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低氯性腹泻、乳糜泻(非热带脂肪泻)、过敏性胃肠炎、短肠综合征、牛奶/蛋白不耐受、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嗜酸性细胞增多胃肠炎、胰腺囊性纤维病变。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
药物性:抗生素类、泻剂、胆碱能类、洋地黄类、抗代谢类、利尿剂等。
症状性:肠道外感染引起的腹泻称症状性腹泻,如中耳炎、肺炎、脑膜炎、败血症、肾盂肾炎、艾滋病等。
其他:肠道易激综合征、免疫缺陷综合征、肝脏疾病、急性坏死性肠炎、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肿瘤等。
合理用药:
吸附剂蒙脱石和抗分泌药消旋卡多曲推荐用于腹泻病治疗。益生菌酪酸梭菌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和减轻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酪酸梭菌(米雅)进入肠道,可对各种肠道有害细菌的发育起抑制作用,减少其增殖和产生毒素,使肠道内水分潴留明显减少,同时,促进有益菌双岐杆菌的生长,还可通过抑制5-羟色胺,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酪酸梭菌还能抑制肠黏膜的萎缩,同时使粪便中水分含量减少,粪便的性状和排便次数也得到改善。另外,酪酸梭菌在肠道内能产生一些酶和维生素类的有益物质。
发展中国家6个月的AGE儿童使用锌治疗可能获益,然而在罕见锌缺乏症地区,使用锌治疗并未收到预期的疗效。
抗感染治疗。要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腹泻急性水样便腹泻在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性细菌感染,常规不使用抗生素类药。抗生素并不是治疗急性细菌性胃肠炎的常规用药,只有在特定病原感染或临床确诊的情况下才应用。黏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须应用抗生素,药物可根据当地药敏情况的经验性选用;用药后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抗生素;用药的第3天须进行随访;强调抗生素疗程要足够;应用抗生素前应首先行大便病原体检测和细菌培养,以便依据分离出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
以下患儿推荐注射用药而非口服用药:①无法口服药物的患儿(呕吐、昏迷等);②免疫缺陷患儿伴发热;③严重毒血症及已证实或疑似菌血症患儿;④新生儿和小婴儿(3个月)伴发热者,脓毒血症检查和抗生素应参照当地方案。
酪酸梭菌(米雅)可与抗生素同服,适用于抗感染治疗的患儿,特别推荐用于注射用药的患儿。
4.中医中药。中医将小儿腹泻归为伤食型、湿热型、寒湿型、脾虚型以及脾肾阳虚型。根据辩证予中药内服、脐部外敷、灌肠、针灸、推拿可能对腹泻有一定疗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